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闲暇分享

历史常识收集

摘要

历史常识收集

全历史

华夏历史

中国历史人物



全历史

点击进入站点

以AI知识图谱为核心引擎,通过高度时空化、关联化数据的方式构造及展现数字人文内容,尤其是历史知识。让用户沉浸在纵横开阔、左图右史的(历史、人文、社科等)知识海洋中




华夏历史

在万物还没有成型之初,宇宙就是一个混沌的如同鸡蛋一般,没有所谓的天和地,也没有太阳、月亮和星星,更是没有生物的存在,而就在这片混沌之中,盘古诞生了。盘古在这一片混沌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拥挤和憋闷,他开始舒展自己的筋骨,结果在盘古伸胳膊蹬腿的时候,混沌被打破了。盘古的眼睛最后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身体变成了山川,血液变成了河流,皮肤变成了植被,创造了全新的世界。

因此,盘古的父母是混沌之气,这个混沌之气孕育了盘古,让他在其中昏睡,当他醒来冲破了混沌的束缚,造就了多彩的世界。

在某些传说中,盘古被认为是毗多崩娑那菩萨转世 ,而他的母亲有传说是老龙,即应龙,盘古是从一枚龙蛋中出生并由应龙抚育 。此外,还有传说称盘古的妻子是太元玉女,是玉清元始天尊之母 。在一些民俗传说中,盘古与盘古妹是兄妹兼配偶,共同成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


伏羲的师傅是龙马氏,也叫通元尊者,距今12000年时,由火星而来,投胎为人,出生后即天赋异能。 龙马氏有三个弟子,二弟子法藏,三弟子文真,大弟子即是伏羲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相传由华胥氏所生。伏羲被认为是八卦的创始人

伏羲氏与女娲氏之后为少典氏,少典氏是黄帝之父,有蟜氏则是炎帝之母。在《帝王世纪》中提到,黄帝是少典氏与有蟜氏的后代,而少典氏与有蟜氏是世世代代通婚的两个氏族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与炎帝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据《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与有蟜氏的后代,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

炎帝的母亲任姒,又被称为女登,她在游历华阳时感受到神龙的气息,从而怀孕生下了炎帝。少典氏作为炎帝的父亲,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氏族首领,其氏族以“熊”为图腾,故也称为有熊氏。少典氏被认为是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和女娲氏之子的后裔



1.jpg

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构成之后,忽然在石涧积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太元玉女一出生便会说话,常在天地之间仰吸元气

“盘古”号称“元始天尊”

在道教的传说中盤古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的是神话,华胥氏是文化


盘古--太元圣母(传说她出于天地构成之前,不生不灭,乃是一种先天本源之凝聚成形),关于圣母元君和盘古的关系,除了圣母元君是盘古妻子一说,有说盘古是从混沌之卵中孕育出来的,而太元玉女是他的脐带血所化。因此他们俩的关系很微妙…….据说脐血干细胞在适度培养下能发展为一个独立个体,盘古和太元玉女大概是很好的例证

西王母-东王公(东华帝君) 老子 正宗道教太上老君的母亲是太元圣母,是道教神话人物 玉清元始天尊、神霄九宸大帝

黄龙-紫竹

时间线:燧人氏——女娲——伏羲——神农——炎帝——黄帝——轩辕——少昊——颛顼——帝俊帝喾——尧舜禹。

华胥氏-燧人氏

华胥氏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被认为是伏羲与女娲的母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华胥氏是燧人氏时代末期的一位杰出女首领,她所在的部落后来被称为华胥国,华胥氏被描述为在雷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一带)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用脚丈量了这个脚印,并因此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 。关于华胥氏的父母,古代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


伏羲 女娲 黎山老母

伏羲和女蜗结合生下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形态一致,都长着人的头和蛇的身子。而蛇在交配时,往往会将身子纠缠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这块汉朝的墓石上会有伏羲和女娲交尾的形象。但也有传说认为伏羲的身上长着鱼鳞,而女娲的身体才是蛇的形状。由此有不少人认为伏羲是鱼的祖先,而女娲则是蛇的祖先。无论二者是如何结合的,都撼动不了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也是夫妻关系的事实。另一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伏羲和女娲一共生了四个男孩和四个女孩,分别是太阳明阳少阳初阳和太阴厥阴少阴初阴,伏羲以八卦为子女定名,所以古传伏羲为天父,女娲为地母,子女为阴阳。


神农氏统治衰落后,黄帝、炎帝、蚩尤开始兴起,又一说神农氏就是炎帝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出现了三大部落联盟。它们分别是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陕甘黄土高原上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为首的两大集团。当年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进行大战。原本蚩尤已战胜炎帝,但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将蚩尤打败。蚩尤战败后,他的族人四处逃散。其中小部分成员迁徙至南方,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后来的战役里又逐渐融入华夏族。其余大部分成员则留在北方,时间久了便与炎黄两族融合为一。据说当时轩辕氏为了安抚九黎族,特地封蚩尤子孙于邹、屠二国,而他们又以国名为姓氏。当然他们除了姓邹、屠,还有黎、蚩等姓。所以蚩尤后裔现今大多是汉族人,主要集中在现今河北与山东两省。

另外许多苗族学者主张将苗族历史追溯到古之三苗、九黎,并认为三苗为九黎之后,也就是蚩尤之后。《国语·楚语》中记载到:“及少皋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九黎正值黄帝之时,而三苗则与尧、舜、禹的时代相当。据说当年蚩尤战败,九黎南迁,其沉寂多年后演变成强大的三苗部落,并大肆地向北扩张。这使相邻的华夏诸部备感威胁,所以当其强大后便决定南征讨伐。首先尧动用庞大的武力,南下丹江、汉水流域,向三苗进攻。接着舜继续攻打三苗,且对三苗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以致其一部分西迁“以变西戎”,剩余部分被迫继续南迁。到了禹执政时期,他依旧对三苗进行讨伐。此次讨伐历经数十天,最终三苗战败。战败后,一部分苗民迁入华夏王朝难以控制的深山之中(湘贵一带),还有一部分则逐渐变易风俗,接受了华夏文化。故而,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不过当前也有学者提出,蚩尤是苗族先祖的说法是一些学者对文字的主观理解。譬如苗族史诗中所言的英雄祖先蚩尤老(或格蚩爷老),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九黎之首蚩尤。但实际上“格”是词头,“蚩”是当地苗族杨姓的苗姓,“尤老”或“爷老”是对老人的称呼,所以绝不能将这个整体的词简称为“蚩尤”。而且在所有西部苗族民间史诗的原文中,没有一例将“格蚩爷老”简称为“蚩尤”,所以蚩尤是是苗族先祖的说法仍有待考究。

至于蚩尤陵墓身在何地,现今考古领域也出现了三个争议地点。一是山东阳谷,二是山东东平,三是河北涿鹿县。虽说这三地都有较为可信的史料与遗迹,但经过两次全国性蚩尤文化研讨会的论证,基本上确认了阳谷是蚩尤首级冢所在地。


炎黄二帝:指汉族神话中的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千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

黄帝叫法由来:因黄帝起源于陕甘之交的黄土高原,轩辕便认为土皆黄色,本部落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央之上为黄,自称为黄部落,其酋长则叫帝

炎帝的称谓与火有关,与原始祭祀有关系。史料上是这样阐述的:《帝王世纪》记:“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说文解字》解释为“炎,火光也。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和有蟜氏的儿子,复姓公孙,因为出生在姬水,又改姓姬。因有土德之瑞,被称为黄帝;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因一生的作为,又被人们尊为华夏始祖,人文初祖。

传说有一天晚上,黄帝的母亲有蟜氏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于公元前2697农历三月初三在姬水生下一个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从这里不难看出,炎帝的母亲是一个姓氏为蟜的女人。根据书籍的记载,炎帝的另一个母亲应该是叫女登,女登做梦了一个奇梦,醒来之后就发现怀孕了,怀了一年多之后生产,生出的男婴就是炎帝。炎帝的第三个母亲相传叫任姒,据闻她和蟜氏女是同一个人。还有一个女子姓姜,她生了炎帝,那时天气很冷,她为了驱寒而挖姜煮汤水,所以小孩子从此就姓姜了。综上所述,炎帝的母亲分别是姜氏、蟜氏、女登、任姒。

炎帝的母亲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女登最具神话色彩,因为做了一个关于龙的梦就怀孕了,所以女登是最不可能是炎帝的母亲。但无论炎帝的母亲是谁,她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在这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

有说炎帝与黄帝是同胞兄弟二人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

关于蚩尤父亲的主流的说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也有说是黄帝的儿子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提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在史料记载中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是炎帝的臣属或曾加入炎帝领导的部落联盟,但后来两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蚩尤大败炎帝。一些史学家,如夏曾祐、丁山、吕思勉,甚至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认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际上是同一地点,意味着蚩尤与炎帝是同一人。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蚩尤是炎帝的后代,他们属于同一部族,蚩尤部落作为炎帝的后代,为报仇与黄帝在涿鹿大战,战败后归顺黄帝。

另外,根据《路史·蚩尤传》的记载,蚩尤是姜姓,炎帝的后裔,他们都属于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农耕部落联盟。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和金属冶炼技术,成为炎帝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有三种说法:黄帝胜炎帝后再胜蚩尤,蚩尤驱逐炎帝后被黄帝与炎帝联手击败,或蚩尤直接起兵攻黄帝而兵败被杀。这些记载表明蚩尤与炎帝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族裔联系




蚩尤的图腾是双角牛头。而这个形象是最早的龙文化里的龙形象。而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这就证明,蚩尤也是我们的祖先

蚩尤的九个儿子介绍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螭吻。

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老二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老三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五子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蚩尤为何叫战神

蚩尤是第一个使用青铜武器的,而在古代,大多数部落使用石器和木制品,蚩尤本人骁勇善战,威名赫赫,在当时享有相当高的威望

黄帝之所以要将蚩尤五马分尸,可能是为了防止蚩尤转世,因为古人是非常迷信的。至于煮成肉汤,上古时有吃人的习俗,所吃的往往是他们畏服的对象。所以,吃掉蚩尤可能是为了获取蚩尤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说明黄帝对蚩尤也是畏惧和叹服的。黄帝都表现得如此畏惧和叹服,那么对部下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黄帝杀了蚩尤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福[mǐ fú]”。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黄帝杀了蚩尤以后,天下又出现了动乱。于是黄帝就画了蚩尤的像用来威震天下。天下人见了都说蚩尤没死。于是,八方万邦才都顺服了。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蚩尤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威望似乎是高于黄帝的。不然黄帝何以要借其画像“以威天下”,才能让“八方万邦弭服”呢?

“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这其实就是黄帝对蚩尤的祭拜。也就是说,是黄帝开了祭拜蚩尤的先河,然后被后世历代沿袭了下来。


当时神农氏炎帝力衰,群雄混战,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不久,天下又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称赞。嫫母还是古代四大丑女之一。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公元前2599年,他死时传位给他的孙子颛顼帝,接着是帝喾,尧,舜。这四人和黄帝被称为五帝,所以说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中的天皇也就是天帝。也是五帝中的一位并且是地位最高的,中央之神。黄帝统一了华夏族,所以是华夏族的始祖,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


一些学者认为启才是夏朝真正的建立者,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国之君,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大禹建立夏朝

夏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史料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的暴政是导致夏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夏桀宠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残杀忠臣关龙逄,并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夏朝的命名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与夏族的部落图腾或地域有关。一种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另外,有观点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从地名“有夏之居”、“大夏”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名。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表明夏朝与中原地区居民的密切关系。

此外,有研究从古汉字的造字特点入手,认为金文中的“夏”字形象地代表了人的意思,可能与夏部落的地理位置和居民身份有关,夏部落位于中土,其民被称为“夏”,后引申为管辖区域的名称,这也是“华夏”的由来。

需要注意的是,夏朝的命名与四季中的“夏季”并无直接关系。在夏朝时期,汉字中并没有春夏秋冬的季节记载,而且“夏”字的本义与季节无关。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世袭制朝代,其命名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转变,以及中原地区居民身份的认同。




商朝第一个君王是商汤。夏朝末年,商部落逐渐强大,汤眼见夏桀暴虐,失去民心,决心灭夏。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商朝,定都毫。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商汤建国后的政策

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了《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商朝的命名来源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商”是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商人的始祖契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其后人自称商族,后来以此为国号。商地的具体位置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在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另一说法则认为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 。另外,有说法认为商朝的命名可能与其族名有关,商人可能以玄鸟为图腾,并以商(凤)来命名自己的部族,最终成汤灭夏后选择了“商”作为新王朝的名字 。

另外,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在成汤灭夏后,曾将国都迁至北蒙,并改名为“殷”,国都在此稳定下来长达273年,因此后世也称商朝为殷或殷商。“商”是自称,即商人对自己国家的称号,而“殷”则是周人及后世对商朝的一种称法 。在先秦文献中,甲骨卜辞、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而《尚书》《史记》等文献则称呼商朝为“殷”,这两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




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建立周王朝,将都城定在了镐京(陕西西安),他抛弃了原来“帝”的称谓,改称为“王”,也可以这样说,姬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由于周王朝早期的成员都是小部,以国家的意识形态、宗法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了商王朝的,并没有做多大的改变。当时全国共分为四个比较大的阶层,国王算一个阶层,由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的贵族阶层,然后是人数最多的庶人组成的平民阶层,最下面便是奴隶阶层。


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的君主大部分都是姓姬的亲族,极少部分是外姓,外姓之中也只有像吕尚那样的开国元勋才会得到分封。自此之后,“部落”一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封国"”。封国之间地位平等,但是领土却不一样大,这便要看被封的诸侯所授的爵位大小。当时的封国可以按照爵位的高低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公国,规定的土地大概要达到50平方公里,像宋国、陈国、齐国等;第二类是侯国,面积要达到35平方公里,像晋国、燕国;第三类是伯国,所要达到的土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四类是子国,面积要求25平方公里,像楚国、温国;第五类就是男国,面积也是要求25平方公里,像许国、蒋国;最后一类便是附庸国,面积不满25平方公里的都要划进去,像极国、鄣国。


周朝的命名来源与其始祖后稷有关,后稷被认为是周族的农业始祖,他的名字叫做“弃”,在古代“周”和“稷”发音相近,都是指一种农作物,即稷(一种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今称黍或高粱)。周族因擅长农业并以其命名。

另外,周朝的命名也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据史料记载,周族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后来迁徙到中原地区。周族的居住地被称为“周原”,是周族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在周原建立了城邑,逐渐形成了周族的势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周族联合其他部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将亲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也多以“周”为名,以示对中央王朝的效忠。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东周则因镐京毁于战乱,周平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因而称为东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孝王时期,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马匹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周孝王对养马业非常重视。经人举荐,孝王得知一个叫非子的人特别善于养马,于是就派人将非子请来,命其在渭水和千水之间的平原养马。非子果然不负众望,马匹繁殖得很快,孝王非常高兴,就将甘肃的一块地封给了非子,还赏赐了赢姓,称秦蠃。这非子便是秦朝的祖先,当时为周王朝对抗西戎的各部落,出过很多力。孝王死后,诸侯们都拥立其子姬燮为王,称周夷王。周夷王在位期间,为了改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做过很多努力。但是当时周王朝毕竟造反,周夷王便派人去讨伐,大胜而归,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尽管如此,也无法改变周王朝衰亡的命运。周夷王去世之后,继位的是周厉王。这个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周厉王一上台,就任用阿谀奉承的荣夷公为卿,让此人为自己大肆敛财,修建豪华的夷宫。诸侯们见周王朝无德,便陆续不来朝觐,私下里议论一些“大逆不道”的话题。这些话传到周厉王耳朵里,他开始对这些诸侯进行征伐。生活的奢侈、连年的战争,让国库越来越吃紧,为了能搜刮到更多的钱财,荣夷公建议将山泽全部垄断下来,收归国有。原先平民开垦山泽得到的私田,是不需要交税的,但是如今连这条生路都被政府给切断了,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厉王仍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强行垄断了山泽之利,厉王这样的举动让镐京附近的国人非常不满,大家纷纷指责他。召公对厉王说:“百姓已经无法再忍受你的苛政了! "周厉王大怒,命卫国的巫师去大街上监视老百姓,只要谁敢批评自己,就处死谁。从这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当街批评厉王了,即便是在路上碰到了熟悉的人,也只能互相使眼色,以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见再也没有人敢当街说自己的不是,便到召公面前炫耀说:“怎么样,我的办法很管用吧,老百姓再也没有人敢批评我了!”召公不以为然,他对厉王说:“堵住百姓的嘴,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就像堵住河流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周厉王依旧置若罔闻。正如召公所料,三年之后,国人再也无法忍受周厉王的统治,举国开始暴动,百姓跑进皇宫袭击周厉王,周厉王见大势已去,只能狼狈地逃走。当时社会矛盾本来就非常尖锐,恰逢镐京地区又出现地壳运动、河水断流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情,便有人认为这是亡国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周幽王还派遣伯士去进攻六济之戎,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前780年,亲自带兵讨伐褒国,褒国的人早就知道周幽王是个好色的主,便献上绝世美女褒姒。果然,周幽王得到美女之后便打道回府。褒姒很快就赢得了周幽王的宠爱,还为其生了一个儿子伯服。不久之后,幽王便废掉了原来的王后申后以及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虽然如此,褒姒并没有改变她不爱笑的天性。周幽王放出话来,谁能让褒姒笑,必定有重赏。有一次,周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便命人点燃了烽火台的狼烟,诸侯们看到烽烟四起。怎料大伙一来,发现什么事都没有,便都灰溜溜地回去了。褒姒见众诸侯狼狈万分,竟然笑了起来,周幽王见状,喜出望外,多次点燃烽火,只是后来前来勤王的诸侯越来越少。


公元前771年,原皇后申后的父亲申侯对于女儿、外孙被废黜一事非常愤怒,便联合缯国和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周幽王大惊,再次点燃烽火,怎料众诸侯已经不相信他,无人前来勤王。无奈,周幽王只能带着褒姒出逃,最后还是在骊山脚下被戎人追上,周幽王被杀死,褒姒也被戎人掳回去作为战利品,周王朝的财宝被掳掠一空。后来秦襄公和卫武公出兵前来救周,将犬戎赶出了镐京,并找到了原太子宜臼,将其立为天子,称周平王。从周武王灭商到犬戎攻入镐京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西周,一共传 了十一代、十二个王,统治了约二百七十年。商朝还经营了500多年,可惜周朝才经营了270后,中国进入了一战乱纷争,群雄角触动乱时代--春秋战国。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达到鼎盛。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出现新的教派,教义和道法都有改变。明清时期,道教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而日益衰微。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鬼神思想、商周和先秦时期的巫术和神仙方术、秦汉时的谶纬之学以及黄老思想。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并受佛教传入的影响,道教逐渐形成 。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道教逐渐形成



道教神仙图

1.jpeg


在道教中,最古老的神通常被认为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最高的神祇,代表了道教宇宙观和宗教哲学的核心 。元始天尊居于三十五天之上清微天玉清圣境,主宰和象征宇宙混沌初显、阴阳未判的第一个大世纪,即“混元”时期。灵宝天尊居于三十四天之上禹馀天上清真境,主宰和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即“洪元”时期。道德天尊,也称为太上老君,居于三十三天之上大赤天太清仙境,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的第三个大世纪,即“太初”时期


三十五天:道教将宇宙分为三十六重天,每重天都有不同的神仙居住。三十五天位于三十六天的次高层,是非常高的天界。

上清微天:上清微天是三十五天中的一层,属于上清境,是道教上清派所崇奉的最高境界之一。"上清"意味着极为纯净、清明的天界。

玉清圣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所居住的地方,玉清是道教三清之一,代表最高的道教神祇。"玉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纯净和圣洁,"圣境"表示这是神仙居住的神圣之地。

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的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之首,主宰宇宙混沌初显、阴阳未判的"混元"时期。元始天尊是道教信仰中最高的尊神之一。


在道教中,三清是最高神祇,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原理和教化角色。三清各自的职务如下:

玉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居于三清胜境中的玉清圣境,被认为是宇宙的创始者和至高无上的开化者。元始天尊象征着混沌初开,万物之始,其职责是主持天界,为“主持天界之祖”。

上清灵宝天尊:灵宝天尊居于上清真境,由元始天尊的精气化生,负责传授和弘扬道教的经文教义。灵宝天尊在道教中代表了更进一步的宇宙演化,其职责是教化众生,传授灵宝大乘之法。

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于太清境,被认为是道教的道义和道德的化身。道德天尊的职责是传播道德教化,引导众生修身养性,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三清合起来象征着道家哲学中的“三一”学说,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生成规律的理解。三清不仅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高层级,也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生命和道德的根本看法


元始天尊的父亲是盘古真人,也称为元始天王,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于混沌之中。而元始天尊的母亲是太元圣母,也称为太元玉女,她生于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具有人形和天姿绝妙 

太元圣母在天地构成之后出现,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母亲。盘古真人,即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为玉京山,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从而生下了天皇,天皇又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裔包括了庖羲、神农等


上清灵宝天尊并非由具体父母所生,而是大道的化身,由天地精气凝结化生,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生成和神明诞生的独特理解。


太清道德天尊,也被称为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据《犹龙传》记载,太上老君的父亲是李灵飞,母亲是玄妙玉女 。太上老君,作为历史人物老子的神化形象,是道教的道祖,被认为具有历劫度人的能力,是道教教义和道德经的传播者。在道教宫观的三清殿中,太上老君的神像通常居于元始天尊之右侧位,手执羽扇,作为道教中的至高神之一受到崇敬和供奉 


玄妙玉女是道教中的神话人物,也被称为太元圣母、玉清神母元君 。在一些记载中,她是东王公与西王母的母亲,盘古之妻 。此外,还有说法称玄妙玉女是西王母的母亲太元玉女 。她是老子,即太上老君的母亲,被称为玄妙王的女儿,又称理氏 。根据《三天内解经》的记载,玄妙玉女是由混沌中相因的玄气、元气、始气三气化生而来,之后混气凝结而诞生了老子,老子从玄妙玉女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老子


有传说称玄妙玉女是由天降玄黄之气所化生,她是由混沌中的玄气、元气、始气三气凝结而成,因此她被认为是无父无母,由天地之气自然孕育而生


道教的三十六重天是道教宇宙观中对天界的划分,每重天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主宰神祇。以下是三十六重天的名称,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道教经典可能会有所出入:

太皇黄曾天

太明玉完天

清明何童天

玄胎平育天

元明文举天

七曜摩夷天

虚无越衡天

太极蒙翳天

赤明和阳天

玄明恭华天

耀明宗飘天

竺落皇笳天

虚明堂曜天

观明端靖天

玄明恭庆天

太焕极瑶天

元载孔升天

太安皇崖天

显定极风天

始黄孝芒天

太黄翁重天

无思江由天

上揲阮乐天

无极昙誓天

皓庭霄度天

渊通元洞天

翰宠妙成天

秀乐禁上天

无上常融天

玉隆腾胜天

龙变梵度天

平育贾奕天

太清境大赤天

上清境禹余天

玉清境清微天

大罗天


大罗天是最高的一重天,是三清所居之地,象征着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每一重天都有其特定的神祇和天官,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天界的概念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层次和神仙等级的细致划分。

大罗天是三清天之上的境界,是一个超越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无上净域,是极为尊贵和至高无上的神圣领域

在大罗天中,主要居住的是道教中的最高神祇,包括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代表了道教对宇宙本源和最高真理的崇拜 。除此之外,大罗天还被认为是玉皇大帝的居所,玉皇大帝在道教中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掌管着三界十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大罗天的神圣地位,不仅在于它是诸天之上的最高境界,还在于它是修行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象征着超脱世俗,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在道教的神话传说中,大罗天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庄严神圣的地方,是所有道教信徒心向往之的圣地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降临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而玉皇大帝通常被认为是位于三清之下的四御之首,是天界的实际统治者,管理着天庭的日常事务。然而,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影响力极大,人们祭拜玉皇大帝的规格往往超越了三清,因为他直接主管人间,更为现实


王母、西王母和王母娘娘在中国文化中是相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东王公和西王母是道教中的两位重要神祇,分别代表阴阳两极。东王公又称为东华帝君,是“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所有男仙之首,掌管蓬莱仙岛”。西王母则俗称王母娘娘,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在道教的体系中,西王母的地位极高,被认为是女仙之宗,掌管着所有女子成仙者的神仙,而东王公则掌管所有男子成仙者。


王母娘娘这个称呼出现得较晚,大约是明清以后,受到《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影响。王母娘娘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非常著名,被认为是掌管蟠桃、负责罚恶和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一些传说中,王母娘娘还负责审判和处罚触犯天条的仙女。


在传统信仰中,西王母和东王公是玉帝的两大重臣,分别掌管着男女神仙,而王母娘娘则是由西王母演化而来的形象,两者在民间传说中有时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王母娘娘是西王母在后世的叫法和形象。因此,可以认为王母娘娘与西王母是同一个神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而东王母作为其配偶神,在道教体系中与之对应。



太白金星: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中,太白金星是天庭的一位重要神祇,代表金星,有时也与文曲星相混淆,被认为是文运和才学的保护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太白金星也常以玉帝的使者或谋士的形象出现。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的至高神祇之一,被认为是道的化身,常与老子(李耳)联系在一起。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一。太上老君在道教体系中通常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一同被供奉,合称“三清”。


玉皇大帝的父亲是光严妙乐国的国王,名为“净德”,而他的母亲是王后“宝月光”。国王和王后在年老时没有子嗣,于是举行祈祷仪式,希望得到一个儿子。王后随后梦见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给她,之后便怀孕生下了玉皇大帝。太子长大后继承了王位,但不久后舍弃王位,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最终经过无数劫难,成为玉帝。宋真宗时期,玉皇上帝的圣号被尊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而宋徽宗时期,玉皇的尊号进一步被尊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据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的描述,西王母是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为“太真西王母”,并且是西汉夫人,负责治理群仙无量。后来的文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进一步宣称,西王母是由“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生而飞翔,主宰着神元奥妙,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成为太阴之精和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


东华帝君,又称东王公,在道教传统中被认为是代表阴阳中“阳”的神祇,与西王母相对应。关于东华帝君的父母,有说法认为他是盘古大帝和太元圣母的儿子,这一说法来源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东华帝君是先天东华之气的化生,并没有父母。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东华帝君被赋予了“扶桑大帝”的道号,认为他具有太阳神的属性,并且与西王母并列,大致在三清之下、四御之上的排位 。此外,东华帝君在一些小说作品中被描绘为无父无母,由碧海苍灵孕育幻化而来,自命名为“东华”,这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起源设定



中国上古神仙列表

1、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2、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3、六御: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4、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5、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 、金童玉女、雷公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雨师游奕灵官。


翊圣真君 、大力鬼王、 七仙女、 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嫦娥、 玉兔。


玉蟾 、吴刚、 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 十二金钗 、九曜星、日游神。


夜游神 、太阴星君 、太阳星君 武德星君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金吒。


巨灵神 、天聋、 地哑 、月老、 左辅右弼 、二郎神杨戬 、文昌帝君、 萨真人。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紫阳真人(张伯端)、三坛海会大神哪吒、木吒(行者惠岸)。


三官大帝: 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黄承乙、 值日神周登 、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黄河、长江 、 淮河 、 济水河神。


四大元帅:关元帅 关羽、、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马元帅 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 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东斗星君 、西斗星君 、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 、丁已神崔巨卿、 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 丁丑神赵子玉 。


六甲: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长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 、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二十八星宿: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黎山老母、镇元子


神霄派诸神: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 雷使者等。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 真武大帝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阴曹地府


北阴酆都大帝


五方鬼帝: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 桃止山鬼门关、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 罗浮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 抱犊山、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将、臣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


6、上古神话诸神: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霞


7、黄帝时代的诸神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炎帝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颛顼的后代: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帝后: 天上妻子:羲和、常羲 人间妻子(省略) ,女丑、羿 ,鲧 妻:女喜, 尧( 又名:放勋, 妻女),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8、西天灵山仙佛表


三世佛: 南无过去、现在、未来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著里,提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四大金刚: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五方佛: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 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迦旃延论议第一 罗、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托塔罗汉、 探手罗汉 、 过江罗汉 、 芭蕉罗汉、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 、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十八伽蓝:美音 、 梵音、 天鼓、叹妙、 叹美、摩妙、雷音、师子、 妙叹、梵响、 人音、佛奴、颂德、 广目、妙眼、彻听、 彻视、遍视。


二十诸天:日天(又名日宫天子)、大梵天、多闻天、金刚密迹、 鬼子母神、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帝释天 、 持国天、 大自在天、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 、(大)功德天 、增长天、散脂大将 、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坚牢地神 、广目天、菩提树神、阎摩罗王。




中国历史人物

春秋五霸之首指的是齐桓公。春秋五霸是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同历史文献也有不同记载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孙武(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 百度百科

播放视频

生卒:约前545年-约前470年



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 百度百科

播放视频

生卒: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有争议)-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勾践(?-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


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元前310年,活了98岁,姓姬,秦氏,名缓,字越人,号卢医,是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任丘)人。


孙膑  大致于孙武去世后百余年、即公元前3世纪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70]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1]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吴起(?-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白起(?-前258年),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官居秦国尉,受封秦国武安君。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Top